当前位置: 首页
>政务公开 >通知公告
市经信局关于征求《湖州市支持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 内生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2027)(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2025-04-09 15:50:21 来源:运行处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省市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牢固树立扶持企业增资扩产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理念,充分调动制造业企业潜力,市经信局牵头起草了《湖州市支持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 内生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2027,现公开征求意见。请于4月18日下班前将意见以书面形式反馈市经信局,逾期视作无意见。

联系人:宋知一      联系电话:0572-2398638

附件:湖州市支持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 内生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2027(征求意见稿)

                            湖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5年49

 

 

 

附件

湖州市支持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 内生发展的指导意见2025-2027年)

征求意见稿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扶持企业增资扩产就是最好的招商引资理念,充分调动制造业企业潜力加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重要支撑助力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府同意,现就支持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内生发展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落实高质量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典范城市“136”体系工作部署,突出企业领航发展扩大增量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品牌提升等重点方向,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资源统筹、服务保障等方式进一步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内生发展,不断实现传统产业改造、新兴产业聚链成势、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2025-2027年,全市技改投资每年达到500亿元,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新增百亿链主企业2家、50亿元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

二、重点任务

(一)量身定制“一企一策”支持金象金牛对标领航对标世界500强、行业单项冠军及专精特新标杆企业发展模式、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鼓励支持我市金象金牛企业利用当前投资低迷、产业布局重塑契机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量身定制一企一策个性化发展方案,引导企业借助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金象金牛企业增资扩产、产业链招商、行业整合总部经济等重大项目一事一议,打破单个项目要素限制标准。〔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二)强化项目向上争取,支持优质企业做大蛋糕。充分发挥优质企业在引领产业发展、产业投资上的示范作用,支持有条件、市场好的优质企业积极扩大产能,在考核和土地等要素保障上实行本地企业与招引企业同等对待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优质企业扩大产能、新上项目,优先支持申报中央和省、市重大项目专项奖励,成功列入的优先予以资金保障〔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

全面推进技改投资,加快开启增长“第二曲线”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支持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和采用先进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加快产品升级改造、技术迭代更新、工艺优化提升支持企业提高容积率和利用存量用地进行二次开发,鼓励企业实施零土地技改,全面提升规上企业智造能力生产率,开启增长第二曲线对制造业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含生产设备和软件投入等),按投资额给予工发资金政策支持对入选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和产业链协同创新示范项目的予以政策支持。2027年,力争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3年内均有技术改造项目〔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四)推进细分行业转型深化“未来工厂”梯次培育围绕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深覆盖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工业控制管理软件的全面应用,2027省级以上试点行业数字化2.0水平达到90%。持续推进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九十百千工程,聚焦省级试点行业和市级重点行业,全力争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推进重点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化未来工厂梯次培育2025-2027新增培育省级未来工厂、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信局

加速推进绿色制造,提升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围绕提升企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绿色发展水平和竞争力,聚焦水泥、铸造、印染等重点行业以节能降碳、清洁化生产为主要方向,采取工艺升级、资源循环利用等综合性措施,有序推进落后设备淘汰更新;聚焦纺织、建材等重点行业,实施绿色技术赋能行动,开展能效+碳效服务,加大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实施绿色制造扩面行动全面推进绿色体系建设,培育创建一批省级以上绿色示范项目;聚焦废旧轮胎、废钢材等领域,推进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打造一区县一模式的全国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

(六)支持企业拥抱AI工具提升人工智能+”场景赋能。支持大模型在未来工厂、智能工厂、5G全连接工厂等应用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围绕自动驾驶、物流装备、科技研发等领域,引导有条件、有能力企业积极拥抱DeepSeek、通义千问AI工具,与企业产品深度融合,提升研发效率和生产力。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积极培育和创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应用标杆企业、人工智能服务商及数智优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七)强化企业研发主体地位,全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构建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以企业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引导企业加大对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拳头产品的研发投入聚焦强化人才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深化省级企业人才密度评价与产业人才地图试点,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认定-使用-支持培育体系,全力推动三一装备、德华兔宝宝、天马轴承等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发挥高能级科创平台的牵引作用,完善人才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双向双聘模式,推广产业教授”“科技副总模式,健全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机制。〔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市科技局、市教育局

(八)实施品牌跃升工程,扩大区域经济影响力。支持企业品牌+”发展道路,探索多品牌、全球化等战略,加快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型实现企业的二次创业支持汽车、时尚、健康、历史经典产业和重点消费品企业建设品牌营销网络、提升品牌美誉度。对上年度入选品牌强国工程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榜单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一次性政策资金奖励。鼓励企业在目标市场建立品牌专卖店、仓储物流中心、售后服务中心等国际营销网络提升我市世界椅、安吉造”“小童装、大产业”“中国高定家居之都等具有辩识度、影响力的区域品牌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局

支持企业资源整合,加快壮大总部经济矩阵支持头部企业在市内城市核心区建设总部大楼,做大做强销售、财务、研发三中心。鼓励金象金牛、上市公司等龙头企业围绕提升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撬动社会资本,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兼并等方式,在全球范围整合技术、品牌、营销网络和战略资源渠道等核心资源,形成新的业务板块,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到2027年,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促成高端装备等领域实现海外并购成功案例10宗以上。责任单位:市政府办公室(金融口)、市经信局

三、组织保障

(一)建立走访服务机制。由市经信局统筹推进企业增资扩产、内生发展工作,推动市、区(县)、平台(乡镇)三级联动走访服务对项目进行摸排梳理库。对清单内项目落实组团式服务一般性问题由区县层面研究解决;对需要市级有关部门解决的问题,由市经信局梳理汇总后提交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交办至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对多层级协调仍难解决的项目建设推进问题,由市领导召集部门会商解决。项目销号解决后要做好回头看,常态化开展跟踪回访工作,助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建立企业沟通机制深入开展十链百场千企活动,助企搭建沟通合作桥梁,重点围绕纺织、木地板、椅业等细分行业,在全市举办增资扩产、内生发展等技术改造现场推进会,以及“走进长兴”“走近安吉”等系列主题对接活动,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项目、技术、产品、资金等对接合作,进一步畅通产业链供应链配套渠道。每个区县每年不少于1场主题活动,全市每年参加企业不少于2000家。

)建立工作会商机制市主要领导召开季度工作会议,听取区县工作推进情况及重大项目进展,解决重大问题,协调要素保障。市分管领导牵头召开月度工作例会(或季度现场推进会),研判企业增资扩产、内生发展形势,提出工作计划市级有关部门按照例会精神,针对推进较慢的项目,细化制定一项目一方案,助力项目加快落地建设、投产见效

(四)建立要素保障机制。设立绿色通道,简化审批流程,应保尽保增资扩产、内生发展项目能耗、水耗、排污等指标需求,特别是对发展前景好、土地利用率高、亩均税收高的项目一事一议,适当放宽能耗等准入要求加大土地供应力度,退二优二推动工业用地提质增效每年新供工业用地1.2万亩以上,全市出让土地总量中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40%。各区县确保工业用地规模、比例不减少,同等对待内生项目与招商引资项目用地高标准建设小微企业园,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广阔发展空间;用好产业基金,加大对内生项目的融资支持,对增资扩产的企业不得随意抽压贷,落实好续贷工作。

(五)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各区县要按照市指导意见工作方向和要求,制定本辖区推进企业增资扩产、内生发展的个性化政策意见。市级层面每月对责任单位工作推进情况进行考核通报,纳入全市扬长补短比拼活动表扬激励和年度考核。全市每年评选一批项目推进十佳乡镇(园区)”“十佳企业”“十佳先进工作者加大典型宣传,在全市营造领导重视、企业参与、干部有为,大抓重推企业增资扩产、产业转型发展、经济内生发展的浓厚氛围

、附则

本意见自20254**日起施行,有效期3年,后续年度相关工作要求参照上级文件和当年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支持政策若有变化的,按新政策条款执行。